本帖最后由 黄大仙 于 2019-10-12 13:45 编辑
炎炎夏日的清晨,又走在游埠溪边的林荫小路上,阵阵凉风迎面而来,那份清凉,那份舒适,那份轻松,是透心的爽快。透过稀疏的柳枝,放眼望去,远远地就看见了只有一个大桥洞的永福桥横卧在游埠溪上,是那么的安静,那么的亲切,犹如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祖母守望故土,眯笑着望着她的子子孙孙出人投地、荣归故里。
望着古桥,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往昔。记得小时候,每每父亲来游埠茶馆喝早茶,我都会死磨硬泡地跟着父亲来。这早茶馆就在这永福桥头。父亲一杯粗茶,我也为自己的小福利——一个仅5分钱香酥流油的酥饼,或是1毛钱的格拉饼、天罗巾(大饼油条)高兴得乐开了花,一小口一小口品尝着,最后的酥饼皮屑都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此时吃的不仅是酥饼、大饼油条了,吃的是那份美好心情,难以舍弃的馋嘴的味道。那股永远不满足流口水的味道如美丽的风景,至今还是那么美好,难以忘怀! 走近古桥,那拾级而上的台阶都是一块块斑斑勃勃中光滑发亮的青石板,那坑坑洼洼、斑斑勃勃似乎述说着古桥历经的风风雨雨,那光滑发亮又仿佛吐露着当年桥上桥下那一片繁荣的往昔,古码头客商云集,船只来来往往的美好记忆。边走边轻轻抚摸着这粗糙的石栏,走到拱桥的最高处,总有一种摇摇晃晃的错觉,生怕这桥一下子陷下去了。可忽然回过神来,脚下斑斑驳驳的桥依旧如此安静、岿然未动。
扶在桥栏上,往桥下一看,早已与桥融为一体的长藤条,在淡淡的晨光下更是绿意盎然,一条条一条条往水面垂挂下去,给这古桥带去了无限的生命力。
漫步走过永福桥,得得亭记显露眼前,驻足观亭记,才知永福桥又名夏氏桥、柴市桥。从“夏氏桥”我猜这座桥最早应该是夏氏族人修建的。柴市桥,这个名的由来,我还是知道的,就在永福桥的桥头有一个专门交易柴火的市场,故由此桥为柴市桥。 “一瓶一钵垂垂老,千山千水得得来。”这是唐末五代得道高僧贯休写的名句,由此被蜀王誉为得得和尚。为纪念这位从游埠永福桥头走出去的名人,家乡的人们就在永福桥头建了得得亭并立碑记之。 如今茶楼、亭、桥与溪相融一体,是古镇一道美丽的风景。走进得得亭,小坐一会儿,对着桥又是遐想万千……
闭了眼,流水声,习习凉风,静静地享受那份清凉、闲适、静谧,真是好自在、好舒适! 古桥、流水、酥饼、汤圆、历经沧桑的古码头、悠长寂寥的雨巷……
那份记忆,那份乡情,那份乡愁,萦绕在多少游子的心中;那份思念,那份夏日清凉、寒冬暖阳般的乡情人意,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不舍,那么心心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