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县区历史沿革

[复制链接]
查看: 1885|回复: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14:44: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史沿革  西周至春秋时期,信阳境内分封有弦国黄国蒋国息国蓼国番国申国。弦国(隗姓),国都在今光山县城西5公里处。黄国(嬴姓),国都遗址在今潢川县隆古乡。蒋国,为周公旦之子伯龄封地,国都曾设在今淮滨县期思镇。息国(姬姓),为周文王之子羽达的封地,国都在今息县城西南6公里的青龙寺。蓼国,相传为夏代皋陶裔孙封地,春秋时国都建于今固始县城东北6公里的蓼城岗。番国(已姓),国都遗址位于今固始县城以北。申国(姜姓),都城在今南阳市北,为“南申”,被楚所灭后,于今信阳市区另筑谢城(遗址在今平桥区平昌关镇)称之为“东申”。从公元前688年开始,楚国相继吞灭上述各国,委派县尹(尊称为县公)进行管理,设置了直属于楚国中央管辖的地方政权--息县、期思县、申县是为本市设县之始。
  秦代以郡辖县,本市境内设7县。即:蓼县,治所在今固始蓼城岗;安丰县,治所在今固始县石佛乡;雩娄县,治所在今商城县东北隅的李集;西阳县,治所在今光山县境内;期思县,治所在今淮滨县境内;息县,治所在今息县境内;城阳县,治所在今平桥区长台关楚王城遗址。
  汉沿秦制,郡县辖区缩小,息县改名新息县,又增设5个县。即:安昌县,治所在今平桥区平昌关;弋阳县,治所在今潢川县城;车大县,治所在今光山县境内;黾县,治所在今罗山县高店;钟武县,治所在今平桥区中山铺。东汉初年,新息、弋阳、雩娄、蓼、车大等县改置侯国,改钟武县为平春侯国,置褒信侯国(国都在今息县包信镇),后相继恢复为县制;又置义阳县,治所在今浉河区。
  三国时属魏国。新置弋阳郡(治所在今潢川县境内),是为本市设郡之始。后又设义阳郡(治所在今平桥区平昌关),旋省去,西晋时又重设该郡,治所设于仁顺城(在今浉河区境内)。东晋时,豫州治所迁至西阳(今光山县境内),是为本市设州之始。
  宋代,新息县、褒信县仍属蔡州。申州于宋初先后改称义阳军、信阳军,军治所不变,辖信阳、罗山2县。光州辖固始、定城、光山、仙居(南宋时省入光山县)4县。原殷城县先改称商城县,后废县改为商城镇,并入固始县。
  元代,息州(金国于1208年设置,明代初年降为县,州治所在今息县县城)辖新息、褒信、新蔡、真阳(今正阳县)4县,光州辖县不变。信阳军先后改称信阳府、信阳州,辖县不变。
  明代,光州辖光山县、固始县、息县、商城县。信阳州辖罗山县、确山县。原定城县、信阳县省去,分别由光州、信阳州管实土。
  清代,信阳州仍辖罗山县。光州于1724年升为直隶州,直隶河南行省,辖县不变。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州改县,信阳州、光州于1913年分别改为信阳县和潢川县。此期,省下设道,信阳、罗山、息县、潢川、光山、商城、固始7县归豫南道(治所在今信阳市)管辖。1914年,豫南道改称汝阳道,治所在信阳,辖豫南地区信阳、南阳、南召、镇平、沘源、泌阳、桐柏、邓县、内乡、新野、方城、舞阳、叶县、汝南、正阳、上蔡、新蔡、西平、遂平、确山、罗山、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淅川共27个县辖境约当今河南省伏牛山、沙河、洪河、淮河以南地区。1927年撤销汝阳道,改设豫南行政区,1929年撤销。1932年,省、县之间设置行政督察区,为省派出机构,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潢川县城,辖信阳、潢川、光山、固始、商城、息县、罗山、经扶(今新县)8县。1949年1月,该专员公署不存。
  建国初,信阳分信阳专区和潢川专区。信阳专区原为1947年中原解放区豫皖苏区所属的第八专区,1952年10月,原潢川专区所属潢川、息县、固始、商城、新县、光山、罗山、淮滨等8县划入信阳专区。
  1998年6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信阳地区和县级信阳市、信阳县,设立地级信阳市、县级浉河区、县级平桥区。信阳地级市辖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淮滨县息县八县和浉河区平桥区二区。
  2011年6月,经河南省批准,固始县升格为省直管县(由信阳市代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 转播 分享 微信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