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连希财富笔记:内容变成了经济,还是解决了人心的焦虑?

[复制链接]
查看: 1799|回复: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29 19:0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几日,马东在《混沌大学》里的谈话被总结成一篇观点性文章,《经营<奇葩说>,我对内容经济的三个判断》。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见解及判断,商业模式的部分很赞同,但我对其中的一个观点持保留意见。
  
  这个观点说道,“内容的本质,是解决人心的焦虑”。
  

 
  文字,内容,的确有抚慰人心的作用,但它早已不是单纯的感受世界的方法,它成了制造焦点的手段。放在今天来看,内容的本质真的是解决人心的焦虑吗?我觉得不是。
 
  它并没有解决人心的焦虑,它只是炒作人心的焦虑。它正在将人心无限放大,把它变为某一群人或某一代人的难题。也许解决了一部分的焦虑,却也造就了更大的焦虑。如今社交技术迭代,我们正亲历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剧变,内容两个字的背后,隐藏的是各方格局的革新和商业逻辑。
 
  首先,内容是什么?
 
  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起初我对内容这两个字的理解是非常狭隘的。我觉得,内容就是文字,它可能存在于一个很狭窄的范围内,甚至只是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里。它有很强大的影响力,但它只属于一部分人,可能不是一个通达万众的东西。
 
  它是枯燥的,可能和现实保持着一定距离,或者再狭隘一点,就像有人说,文学是无用的,它不能解决细胞变异的问题,不能把飞船送上天,它不能在现实里提供点对点的利益,它是相对高蹈的上层建筑。
就像作家们写故事和杂文,顶尖的文学家凭这项手艺挣得稿费收入,所以陀思妥耶夫斯日夜不眠,写出百万字大部头在全世界流传,纳博科夫靠一本《洛丽塔》的版税赚得盆满钵满,和妻子隐居瑞士,住了一辈子五星级酒店。
 

 
  即使在最贴近现实的新闻界,它变得实用而及时,变成资讯和工具,它也依旧停留在文字本身的层面,而并没有摇身一变成为广告,成为金钱本身。
 
  这种文字内容纯粹的状态本可能保持很久很久,但忽然有一天,互联网技术横空出世,信息传递的方式和节奏忽然加速,信息开始爆发,内容开始膨胀。
 
  人们仿佛是刚刚才认识到内容的价值,以及它所能带来的影响力,于是纷纷将眼光投向这里。从博客到q q空间到微博到微信公众号和各个社交平台,我们发现内容开始无处不在地涌现,占满了我们的时间和空间。
 
  因为窗口越开越大,它们脱离了文学和文字范畴单一的自我欣赏,开始走向大众和商业化。内容的扩张带来的是影响力,而影响力能带来可能性。
 
  这个变化是技术带来的。表面上看,好像是内容的体量开始空前扩大,实际上是技术革新给内容打开了空前的窗口。我们将以我们的时间和空间去填补它。
 
  起初我们不知道这个可能性是什么,市场和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它带来的是资本和更大的影响力。
 
  换言之,它们有了变现的资本。
 
  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内容,而成了内容经济,它们开始承载更多的使命。
 
  比如,以文字为代表的信息载体开始成为一种越来越粗暴的变现渠道。除文字以外,随着技术的升级迭代,信息的表现方式也经历了迭代,文字之上,影像和声音也成为强有力的内容载体。
 
  内容变现的形式和过程已经被无数行业领袖研究和解读过,概括起来无非有几种。一是靠本身影响力运载广告变现,无论是硬广软广,内容带量,因此具有了公关价值。二是当下时兴的内容付费,将知识打包出售,用传统眼光看,它就像讲座教学一样。三是融资。
 
  也许这些文字价值很早就被运用过,只不过在今天它迎来的爆发。你发现这个不起眼的介质已经成了BAT互联网巨头抢占的高地。它们纷纷整合文学板块,开放网文专区,开发IP,并购阅读平台,发展出版及影视领域。内容的商业价值被空前开发。
 
  内容成了核心和支柱,它的价值像一盘菜,被炒好了待价而沽。有的本身营养价值极高,浑身都是干货。有的本质上只是大白菜和萝卜,但是有其特殊的发酵手段,最后成了泡菜风靡全球。对我说的就是咪蒙,一种本身没什么价值,但极富煽动力的内容,靠佐料就能让人高潮。

  所有人,都在希望利用文字的价值赚取生存机会。因为他们看到了希望。
 

 
  所以在商业的催化下,内容开始发酵变质。
 
  求量的文章研究的是人心,什么最能戳穿你的痛点,迎来集体式的爆发。除了咪蒙,随便上知乎一翻,内容包装几乎已经形成了产业链。
 
  想炫富淘宝可以买图,让你成为一个社交网络中无人能及的富豪。想变成万级粉丝的大V,你也能找到相应的长腿大胸图爆照,与世界分享你刚编的故事。当粉丝呈几何级数增长,你就可以获得影响力,就可以一生万物,开始变现之路了。
 
  有时想想,这些奇幻的模式可能只有中国才有。我们花30年走完了别人200年的时间,人心被挤压而生出前所未有的浮躁,再借助中国人口红利,内容的发展很容易形成规模。
 
  你看到那么多出口都在涌出毫无价值的东西,你只能坦然,因为这是市场规律。
 
  《经营<奇葩说>,我对内容经济的三个判断》还提出两个观点:一,在未来的30—50年,内容经济这条路是笃定向好的。二,内容回归到生意的逻辑,他是高效的内容组织,可以让创造者通过内容平台实现利益最大化,它是时代、时机、时间的生意。
 
  关键词是生意。
 
  内容被高度商业化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作为核心产物,有一定的原生力量,只要它形成效应和规模就能生出更多可能性和商机。它们都有被炒作的价值,但这些蜂拥而出的内容有着天壤之别。它们可以是极品好内容,也可能是为时代应运而生的产品运载渠道,或者毫无留存价值的速朽垃圾。
 
  可能到此我们的讨论回到了起点。那就是,好内容很多,但需要发现和过滤。大部分内容并没有解决人心的焦虑,它只是炒作焦虑,一门纯粹的生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 转播 分享 微信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